课程大纲
《地区冲突中的国际法问题》教学大纲
课程建设目标:
地区冲突中的国际法问题是一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通识课。该课程首先是从典型地区冲突为切入点,运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理论,从规范角度出发分析地区冲突产生的成因和影响,包括历史、民族、居民、领土、经贸、条约、外交、军事、地缘政治等多重维度;其次是对国际人道法的解读,包括国际法基本原则、陆战海战空战的作战方法和手段、国际人道主义走廊、战争犯罪、对武装冲突的限制、战争犯罪及地区冲突的解决方法、ICC 国际组织等进行分析,最后特别是结合东京审判着重分析战争法律责任。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分享新近国际时政中地区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培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从“小我”走向“大我”。
作为通识课,本课程除不仅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旨在解决根本性的理念问题:培养其国际法的视野,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平情怀,提升热爱和平、拥抱和平、反对战争、反对武装冲突的理念。
课程内容安排:
1.第一周 威斯特伐利亚的标签代表了什么
威斯特伐利亚的由来
威斯特伐利亚的影响
2.第二周 地区冲突的界定和影响
典型地区冲突举例
国际法上的冲突
地区冲突的影响
3.第三周 地区冲突的成因分析
传统因素
新安全因素
4.第四周 处置地区冲突的国际法准则和方法
国家主权与地区冲突解决的关系如何认定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之政治解决方法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之法律解决方法
5.第五周 处置地区冲突的国际法准则和方法
条约是否应当信守
不首先使用武力的承诺
国际法上的自卫权
6.第六周 战争的开始及其法律后果
外交关系领事关系何去何从
经贸关系是否熔断
7.第七周 战争的开始及其法律后果
彼此间的条约受影响吗
交战国的财产及交战国国民财产受影响吗
8.第八周 战争的结束及法律后果
敌对行为的停止
战争状态的结束
冷战时战争吗?
9.第九周 陆战作战方法和手段限制与禁止
将采用各种列举
思政案例:731生化部队。了解其功能定位,解读其反人类的暴行,分析其反人道和反人类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牢记历史,珍爱 和平。
10.第十周 海战空战作战手段和方法的限制与禁止
将采用各种列举
相关规定及国际实践
11.第十一周 国际人道主义法
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的分析
平民、伤病员和战俘的地位
了解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和人道主义救援
12.第十二周 禁止使用武力的例外
自卫
强制行动
维和行动
思政案例:联合国维和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了解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产生背景,了解其发展阶段,评判维和原则与规则,分析其成败得失与困境,结合中国多次参与联合国维和实践体现大国担 当。
13.第十三周 战争难民
环境难民与战争难民
战争难民的影响与相关公约
14.第十四周 战争犯罪及法律责任
战争犯罪与国际刑法
战争犯罪的主体
结合二战进行分析
15.第十五周 战争犯罪及法律责任
国家的战争法律责任
个人的战争法律责任
思政案例之东京审判:了解东京审判的意义,通过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与鞭挞,以及对战争罪犯的制裁,培植学生对和平的热爱之情。
16.第十六周 情景模拟展示
各组分别进行
全员参与
特别注重考核情景模拟设计中的和平理念、主权理念,情景模拟展示中体现出来的和平、正义和发展理念。
课程总结:
日期 | 详细信息 | 截止时间 |
---|---|---|